聰明降溫 清爽坐月子

文/陳耘安、姜智釗
一名32歲的產婦日前在坐月子中突然回診,一臉倦容,原來夏季高溫讓她十分不適,

明明在冷氣房,卻覺得身熱煩躁、口乾舌燥、頭暈頭痛、疲倦失眠。

月子媽媽

紫蘇。(照片提供/陳耘安、姜智釗)

乾薑。(照片提供/陳耘安、姜智釗)

大風草。(照片提供/陳耘安、姜智釗)

艾葉。(照片提供/陳耘安、姜智釗)

中醫認為,暑熱易讓人出現發熱、口乾、頭痛、失眠等類似中暑症狀,

正在坐月子的媽媽們要學會以下三招。

台南到府坐月子推薦
◎第一招:多多喝水
台灣有句俗諺說:「喝水會造成大肚桶。」讓很多產婦在坐月子時不敢喝水。

其實太油膩或太甜膩的食物,才是讓產婦瘦不下來的主要原因。只要是煮沸的水,

不管是黑豆水還是杜仲水,都可以安心多飲用。

即使大多待在室內,仍不可忽視空調環境的水分流失,建議每半小時要補充50-60毫升的水份,

如果出現暑熱症狀,更要多喝一點,同時還可減少泌尿道發炎的機率。
◎第二招:正常散熱
傳統觀念總是要求坐月子的媽媽們避免吹風、受寒,所以有些人總是被包得密不透風,

反而導致散熱不佳,造成身體不適。建議夏日穿著要以寬鬆、通風、透氣為原則,可考慮棉質和亞麻材質的衣服。
◎第三招:降低溫差
進出空調環境應採取「洋蔥式穿法」,逐步脫掉或穿上衣物,讓身體有緩衝時間,

避免溫差適應不及而不舒服。若需要外出,要加強防曬,撐洋傘或戴帽子都可減少豔陽曝曬的影響。

24小時到府坐月子
如果要洗澡,浴室和寢室的溫差盡量不要超過5度,還可考慮用大風草、紫蘇、乾薑、艾草等中藥沐浴,幫忙毛孔調節溫差。
除了上述三點,還要注意月子餐的內容,避免過量爆薑或酒類飲食。(作者為大竹風澤中西醫師)

參考資料: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30890

補得恰恰好.坐月子不燥熱

補得恰恰好.坐月子不燥熱

擁有燥熱體質的媽咪,最喜歡來碗沁涼的冰品,讓自己享受透心涼的暢快感覺,

但這可不是坐月子期間的產婦能做的事,反而要喝下婆婆媽媽的愛心補品,有時

補過頭,讓應該好好休息的媽咪反而是心煩意亂、靜不下來,甚至還出現嘴破等火氣大的現象!

月子餐

了解自身體質

通常熱性體質者在平常會有臉色潮紅、易上火、舌胎厚黏的症狀;寒性體質者則會有手腳冰冷、

舌胎白滑的症狀,但體質不僅只有這兩種,另外還有虛、實、濕等,這僅是大略粗分的症狀,

若要確認自己的體質,則須請中醫師把脈較為準確。
擁有燥熱體質的人,若剛好在夏天坐月子,又吃進過多上火的補品,的確容易引起各種症狀,

振興醫學復健中心產後護理之家營養師蘇素滿表示,燥熱體質者食補過頭時,就容易口乾舌燥,

可能便秘復發,傷口也不容易好,因此,產後婦女的確需留意自身體質,調整坐月子時的補品,以免引起不適。

新北市月子媽媽

水分一定要補足

不論體質為何,坐月子期間一定要補足足夠的水分。過去傳說不能喝水的原因,主要是擔心水分滯留於體內,

造成水腫,但蘇素滿營養師表示,產後體內的排水功能會逐漸恢復,水分一定會排出去,並且,現今的開水已

經過濾及煮沸,與過去較不衛生的自來水源不同,因此,產婦應維持喝水的習慣,以免水分不足,影響排便,

便秘也容易引起體內燥熱反應。

喝米酒水比較好嗎?

只要攝取煮過的溫開水即可,不一定要喝米酒水,且米酒水性質較溫熱,必須評估產婦體質是否適合。

補得恰恰好.坐月子不燥熱

烹調以清淡為主

烹調手法以新鮮、清淡、好消化為主,蒸、煮、魯、烤都是較佳的烹調方式,並且保持低油原則。

產後坐月子時,通常建議使用麻油或苦茶油,蘇素滿營養師表示,體質燥熱者建議使用苦茶油,

因麻油較燥,若吃過多容易上火。而一般大家所使用的橄欖油,雖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屬

健康的油品,但橄欖油不耐熱,因此,不適用於拌炒月子餐。

此外,有些產婦擔心鈉將水分滯留於體內,為避免造成產後水腫,而避開鹽分添加,但蘇素滿營養師表示,

添加少許的鹽分無坊,鹽即是氯化鈉,也是維持身體正常代謝的元素之一,除非產婦可接受完全沒有調味的

食物,否則完全不加鹽的食物也可能影響產婦食欲,反而得不償失。

月子媽媽

服用平性湯品

體質較燥熱者,須先避開熱補的湯品,以平性湯品取代。一般坐月子常見的十全、四物都屬熱補湯品,

蘇素滿營養師建議一開始就請中醫師把脈,評估產婦的體質,以調配坐月子期間的湯品。另外,薑具促

進乳汁分泌的效果,也是坐月子必備的食材,一般會使用老薑,但蘇素滿營養師表示,老薑較熱,燥熱體質者應考慮用薑。

蘇素滿營養師表示,即使是體質較燥熱的產婦,還是需要食補,只是將熱補湯品換成較平性的湯品。

時序即將入秋,進入溫度較低的秋冬季節,對於體質燥熱的媽咪而言,坐月子會相對舒適許多,不過

仍要掌握重要的食補方法,以免補過頭!

參考資料:http://www.mombaby.com.tw/article-1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