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醫院給孕婦的產後食譜曝光了!怪不得不坐月子卻能很快瘦下來!

24小時到府坐月子      到府坐月子價格     9小時到府坐月子

日本醫院給孕婦的產後食譜曝光了!怪不得不坐月子卻能很快瘦下來!

蔬菜沙拉、紅薯青豆、煎鱈魚配沙拉、米飯、清湯

日本醫院給孕婦的產後食譜曝光了!怪不得不坐月子卻能很快瘦下來!腌菜、西蘭花、茄子燉牛肉、米飯、三文魚配沙拉、烏冬

拌海帶、腌菜、納豆、煎魚、米飯、味增湯、牛奶、綠茶

土豆燉菜、水果、青瓜拌玉米、煎魚配燉菜、味增湯、米飯、茶

丸子燉菜、水果、米飯、焗鯛魚、茶碗蒸、味增湯、茶

通心粉沙拉、蛋包飯、炸魷魚圈、水果、洋蔥湯、茶

茶碗蒸、土豆沙拉、西蘭花胡蘿蔔火腿、水果、麵包、蘑菇意麵、洋蔥湯

蔬菜雜煮、炸豆腐、炒苦瓜、炸雞排配沙拉、味增湯、茶碗蒸、米飯

豆腐、四季豆、納豆、煎三文魚、米飯、味增湯、牛奶

蔬菜雜煮、涼拌海草、燉芋頭、炸魚排配沙拉、米飯

沙拉、乳酪葡萄乾、南瓜蓮藕牛排、水果、玉米濃湯、米飯

醋腌紅白蘿蔔、水果、南瓜燉肉、米飯、蘑菇雞排配西蘭花、茶碗蒸、味增湯、茶

上述圖片來自水印

如果不告訴你這是日本產婦剛生完孩子后12天的病號餐,你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哪個上班族的日常午餐打卡吧。外國友人得知了上面是產婦的病號餐,紛紛表示「好想去日本生孩子!」

而國內人看完了日本產婦的病號餐,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有。

有認為病號餐不錯的:

也有覺得病號餐一般的:

大家也發現了,青年君並沒有把前面的餐點稱為月子餐,那是因為,日本並沒有坐月子一說,但是卻有產後修復這一概念。

在國內,對於產後的人來說,都有坐月子這一說,坐月子從古至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坐月子是給予孕婦產後一個月或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修養,為的就是協助產婦能夠順利度過人生生理和心理轉折的關鍵時期。

大家也發現了,青年君並沒有把前面的餐點稱為月子餐,那是因為,日本並沒有坐月子一說,但是卻有產後修復這一概念。

在國內,對於產後的人來說,都有坐月子這一說,坐月子從古至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坐月子是給予孕婦產後一個月或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修養,為的就是協助產婦能夠順利度過人生生理和心理轉折的關鍵時期。

以往坐月子的習俗還包含在這期間不可以洗頭、不能見風、忌生冷,喝各種催奶的湯水,吃各種營養食品。用老一輩的話說,因為女人生孩子猶如在鬼門關走了一回,所以需要靠大補才能將身體補回來。所以,不少人看到日本所謂的病號餐實在是不能理解,如此清淡的飲食,就不怕身體吃不消嗎?

日本醫院給孕婦的產後食譜曝光了!怪不得不坐月子卻能很快瘦下來!

相信在日本待久了的人也會發現,日本孕婦很少有體形過胖的,而生完孩子后就像輕鬆卸貨一般,沒過幾天就能下床,恢復的特別快,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只要你懷孕了,你的醫生會嚴格控制孕期的體重。除了預防胎兒過大出現難產,減輕生產時的痛苦以外,還能預防孕婦中毒,以及方便產後恢復體形及私處、子宮的還原。

而懷孕期間,醫生還會建議孕婦產前做適當的體能訓練,正因為有這些科學的做法,你才會看到許多孕婦即使是面臨生產前也能夠自主的行動,這也避免了許多孕婦在孕期時的浮腫。

在生完孩子第二天下床,這在國內許多地方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在日本,醫生卻鼓勵新手媽媽們只要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不要總是躺在床上,下床散步活動,與寶寶互動,對身體恢復起到更好的作用。

國內坐月子時是不可以洗頭的,但是在日本,沒有看到忌生冷這一說,雖然不能泡澡,只要醫生同意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淋浴和洗頭,這樣做的日本媽媽們,也沒有看到身上落什麼病根。

回到月子餐的話題,國內許多的准媽媽們在懷孕期間,為了讓寶寶們跟上營養,都是將最好的喂到肚子里,家裡人也都將好吃的,營養的,大補的食品給准媽媽們,為的都是讓肚子里的寶寶健康成長。所以在懷孕期間,會產生浮腫,有的准媽媽們則是會比懷孕前體重要增長不少。

而產後,在月子期間,更是大補特補,就怕落下病根,剛生下孩子更是不讓下床,好生伺候著,不少產後的媽媽們只負責張嘴就可以了,不知不覺這坐月子的一個月,體重飆升,想要再恢復產前的體形,對不少媽媽們來說十分的困難。

那麼,日本的媽媽們是怎麼做到產前產後都能保持好身材的呢?

雖然在國人眼裡,看似清淡的病號餐,但實際上營養均衡,過剩的營養攝入,不僅沒有幫上產後修復,更是讓產後的身材走形

所以,除了在懷孕期間,醫生嚴格控制體重以外,在產後的「月子餐」上通過均衡的營養,以及恢復運動上,都是讓產婦們身材沒有走形的秘密。

不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在這裡,也不是說國內坐月子就是錯的,日本產後第二天馬上下床就是對的,一切都請根據醫生的要求去做,不一定日本的方式就一定適用於國人,但坐月子一些過於封建的做法也容易讓老人家們好心辦了壞事,只要是醫生要求的科學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去倡導的。

愛寶貝到府坐月子

參考資料:https://www.xcnnews.com/cul/131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