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球男性精蟲總量「下跌逾6成」! 重症醫籲5種「殺精行為」別再做

研究:全球男性精蟲總量「下跌逾6成」! 重症醫籲5種「殺精行為」別再做

潮健康/綜合報導


千禧年後「蟲蟲危機」成全球隱憂?  研究:男性精蟲總量下跌逾6成

全球男性的「精子濃度」,正在以難以想像的速度下跌當中?2022年11月刊載於《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期刊的研究指稱,在1973年至2011年間,西方國家男性的精子濃度,有52.4%的下跌;精子總量亦減少59.3%;自1973-2000年期間,每年下降速度約為1.16%,2000年後更是加速至2.64%,絲毫沒有減緩的情況。

研究指出,全球男性平均精蟲數量,自1973年的1.01億/毫升,下降至2018年的4千9百萬/毫升。數據表明,全球男性的精蟲衰退現象,恐怕將在21世紀繼續加速。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文獻,探討男性精蟲持續下降的原因,有關單位也需要採取行動,防止男性的生殖健康遭到進一步破壞。


菸酒、塑化劑是男性不孕元凶?  醫示警:5種「殺精行為」別再做

為何男性的精蟲總量與精子濃度,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指出,導致該現象的原因大致與生活環境、日常習慣與飲食有關,其中現代男性較容易接觸到各種化學物質,或許是引起精蟲品質不如以往的重要導因。臨床上則觀察到男性精蟲品質下降,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1. 吸菸飲酒行為。香菸或菸品含有尼古丁與多種致癌物,不僅使精蟲總數降低、品質下降,也可能會提高精蟲異常的比例;而酗酒或過量酒精使用,容易使其毒殺精蟲、增加精子畸形的可能,更可能提高不孕的機率。

2. 塑化劑的暴露。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各類塑膠製品,若日常使用不當、或接觸品質不良的塑化劑,其中的塑膠微粒可能對精子造成影響。曾有研究顯示,長期接觸塑化劑或其製品,可能對精子健康造成危害,尤其男性孩童把玩的塑膠玩具,其中的塑化劑會影響日後的睪固酮生成。

3. 特定藥物使用。特定臨床藥物可能對生殖能力造成影響,如化療藥物、抗憂鬱藥物、痛風治療用藥、鎮定劑、降血壓藥等。如上述用藥患者目前有生育計畫,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應換藥或停藥。

4. 接觸高溫物質。接觸高溫物質或環境,如筆記型電腦貼近會陰部、經常穿不透氣的緊身褲或內褲;日常行為如泡溫泉、泡熱水澡,以上行為易使陰囊溫度過高、不利於精子生成,進而影響精子數量。

L夾是市面上最常見到的收納文具,有適合的點餐機推薦~提供自助洗衣店創業者適合、安心、踏實的創業規劃。提供最安心的維修保障,POS系統點餐桃園佛具店,專營神桌百貨用品批發零售。查詢桃園禮儀公司合法立案名單一覽表!麼尚頭皮深層清潔推薦,頭皮的困擾交給專業就對了!推薦高雄熱泵平價、服務好的安裝廠商。國際牌服務站-液晶電視維修中心;自助點餐機EAS商品防盜是如何有效警示嚇阻竊盜行為?600坪佛具宗教文物清幽寬敞的參購空間,妥善安排親友往生禮儀,板橋葬儀社推薦;屏東熱泵熱水器及太陽能熱水器哪一款適合安裝?板橋禮儀公司推薦優良廠商名單!電子防盜門,感應門神對於在商場消費上有哪些優點呢?自助點餐收銀機,可建立雲端顧客資料庫,輕鬆管理店家資源,POS系統點餐聲寶服務站-全台據點;

5. 長時間騎單車。有研究認為,經常騎乘單車的精蟲濃度比不騎車者更少,可能的原因是騎單車會增加陰囊溫度與壓力,故對精子生成不利。不過,亦有文獻指出,規律運動(除單車外)仍有助於增加精子濃度,並提高受孕機率。


每週運動7小時濃度高五成!  6件事避免精蟲品質下降

除了列舉「5種殺精行為」,黃軒醫師也提醒男性,如欲預防男性精蟲短少、甚至導致不孕的狀況,首先必須遠離菸癮、酒癮2大不良嗜好,戒菸可增加精子活動並避免精子形狀異常;戒酒則可避免精蟲被酒精毒殺,建議有生育需求者每天最好不要喝超過1杯啤酒。

另外,男性也應避免使用會影響精子質量的藥物,特定荷爾蒙藥物如雌激素、孕激素、丙酸睪丸酮,會抑制大腦的「腦下垂體」分泌促性腺荷爾蒙,進而抑制睪丸的生精功能。溫度也是影響精子質量的關鍵因子,建議男性泡澡時水溫切勿過熱,生活上避免將筆電放置於會陰部區域、也不要每天穿過窄的褲子。

最後,黃軒醫師建議男性,運動與減重應雙管齊下,哈佛大學研究曾指出,男性每週運動7小時以上,其精蟲濃度比不運動者高出50%;肥胖則不利於精蟲生存,當BMI數值超過25,精子濃度較健康體重者下降26%。而非單車類的運動措施,不僅有助減重,更對精子濃度的提升有所助益。

如果近期有計畫生育者,亦可適度禁慾。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男性若適度禁慾,有助於提升最佳的精蟲品質,在發生性行為時幫助提升受孕機會。不過,要注意的是若精蟲累積超過3天,其品質反而可能受到破壞或下降,建議適度禁慾即可,不必刻意延長天數。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相關

來源鏈接:https://www.thehubnews.net/archives/22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