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寶寶做聽力篩查瞭嗎

台北到府坐月子
桃園到府坐月子

當周圍和兒子差不多大的孩子都開始張口喊“爸爸媽媽”時,市民張先生的兒子卻一直不開口。一直到兒子3歲時,張先生在朋友的提醒下才意識到小剛可能出瞭問題。目前,孩子隻有通過助聽器的幫助,才能勉強學會說話。醫生指出,孩子出生後不及時進行聽力篩查就不能早發現孩子的聽力是否正常,如果2~3歲才發現寶寶有聽力問題的話,就錯過瞭早期幹預的最佳時期。

錯失良機,聽力無法恢復

3年前,市民張先生喜得貴子,當周圍和兒子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張口喊“爸爸媽媽”時,兒子卻一直不開口,張先生以為兒子比別傢孩子發育遲,並未在意。一直到兒子3歲時,張先生在朋友的提醒下才意識到小剛可能出瞭問題。

到諸城市中醫院經過醫生檢查後確診,醫生發現孩子的雙耳均患有耳聾,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孩子的聽力仍然與正常人相差很多。中醫院副院長、耳鼻喉科主任李佳楓醫生說,如果孩子出生後能及時進行聽力篩查並進行早期診治,孩子的聽力應該能達到與人正常交流的水平。目前,小剛隻有通過助聽器的幫助,才能勉強學會說話,眼見兒子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張先生和妻子後悔不已。

李佳楓介紹,有的寶寶出生時看起來很健康,但可能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出現聽力問題瞭。寶寶出生以後,一般情況下父母難以在1歲內發現其聽力問題,多數是孩子到瞭 2~3歲還不會說話時,才引起傢長的註意。如果出生後不及時進行聽力篩查就不能早期發現。兒童尤其是嬰幼兒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此期間兒童如果發生聽力障礙,不僅會導致聾啞、言語發育遲緩,還會造成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育遲緩,給傢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聽力有障礙影響語言發育

記者瞭解到,近十年來,為減少出生聽力缺陷,我國政府對新生兒聽力篩查和防聾工作尤為重視,2009年2月衛生部重新頒佈《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規定從2009年6月1日起,在全國全面啟動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所有出生的寶寶都應該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

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孫夕波介紹,孩子出生後如果聽不清或聽不到聲音,在語言發育的關鍵年齡(3歲以內)缺乏言語和環境聲的刺激,聽覺—言語鏈就會出現障礙,這樣會影響他們日後的語言發育。“輕者會導致辯音不清,重者會導致聽覺言語障礙,甚至會導致性格孤僻、註意力不集中和學習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孫醫生指出,如果2~3歲才發現寶寶有聽力問題的話,就錯過瞭早期幹預的最佳時期,即使這時候進行幹預,其語言和認知發育水平仍會落後於同齡兒童。隻有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才可以早期發現寶寶的聽力損失,給予及時幹預和康復,減少其對語言和認知發育的影響。

寶寶聽力損失有跡象

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孫增明說,按照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規范的要求,新生兒出生後48小時至出院前完成初篩 ,未通過者及漏篩者於42天內均應當進行雙耳復篩 。復篩仍未通過者應當在出生後3個月齡內轉診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聽力障礙診治機構接受進一步診斷。對確診為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患兒應當在出生後6個月內進行相應的臨床醫學和聽力學幹預。

孫增明說,寶寶確診為聽力障礙後,傢長應該積極聽取耳科醫師的建議,及時對寶寶進行聽力幹預和治療。一般40分貝以上的聽力損失,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選配合適的助聽器。如果聽力損失較重,助聽器效果不佳時,建議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如果是傳導性聽力損失 ,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李佳楓副院長提醒傢長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聽力,比如,正常的孩子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雖然看似沒有主動反應,但卻能在聲音的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活動;一歲大的孩子,基本能聽懂簡單的話,並能按照語言命令做出簡單的動作。這些都是嬰兒在生長中的正常反應,父母在日常照顧寶寶時,應細心觀察對照,如果發現沒有什麼聲音能把熟睡中的孩子吵醒;孩子從不被強聲驚嚇;模仿成人聲音明顯比別的孩子晚,甚至從不會主動模仿;語言發育明顯延遲時,就要當心瞭,應該及時對孩子的聽力進行檢查。

記者 高璐 本報通訊員王偉

source:http://www.mmbl.net/xinshenger/xsrcz/112030.html